江门市人民政府

我市充分发挥金融资源要素保障作用,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,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。

一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。我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,2023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312.05亿元,增长7.2%,占全市GDP比重7.8%;至2023年末全市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,同比上升9.89%。用好再贷款等多项政策工具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,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县域经济和“三农”领域的信贷投放,2023年撬动银行机构向县镇村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优惠贷款资金96亿元,同比增长超10%,惠及经营主体近9000家。至2023年末,涉农贷款余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,余额排名全省第三,同比上升15.7%,余额占贷款总额的34%。

二、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。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当家工作力度,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并持续保持高于全市贷款增速,2023年度我市争取省制造业企业贴息政策金额排全省第3,获贴息金额达1300万元,惠及企业337家。由农业银行牵头组建银团,为省重点项目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提供40.5亿元支持,目前已基本完成贷款投放,并积极协调银团调整项目还款计划,当年还款计划由1.5亿元调降至1000万元,有效降低企业经营压力,项目一期顺利实现运营,2024年春节假期8天累计接待游客34万人次。

三、发力推出多款特色涉农金融产品。支持金融机构围绕新会陈皮、大米、茶叶、鳗鱼、马岗鹅、禽蛋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,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,打造“标准化+个性化、短期+长期、线上+线下”全产品融资体系,助力打造“江门优品”。比如,鹤山农商行推出“渔悦贷”“茶叶贷”等特色三农信贷产品,与古劳水产养殖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重点支持本地水产养殖及茶叶产业发展壮大,惠及企业超300户,贷款余额达2.75亿元;广发银行江门分行通过“跨区联动超长期银团贷款”模式,为粤港澳大湾区单体连片规模最大“渔光互补”一体化项目——“台山海宴镇 200MWp 渔业光伏发电”项目,累计提供固定资产项目贷款 6.39 亿元。

四、着力运用数字手段延伸金融服务触角。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,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、餐饮文旅、教育医疗、公共交通、政务缴费、代发工资等领域的应用。截至2024年1月,我市数字人民币流通总量排名全省第六,流通笔数384.76万笔,流通金额达12.35亿元。成功打造15个广东省移动支付示范镇和1个精品示范镇,对辖内商户收款设备进行移动支付升级改造,普遍实现移动支付“一码通用”,满足了不同公众使用不同支付App付款的偏好,为广大市民提出安全、便捷、高效的现代化支付服务。

市国资委坚持分类指导、综合施策,推动市属国企盘活低效闲置资产,释放发展新动能。2023年,成功盘活资产39项,盘活物业面积约15万平方米,贡献收入超10亿元。

一、“一产一策”盘活资产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、召开资产推介会等方式,“一产一策”盘活大宗资产。比如,租售并举,将育德公馆2至12层公寓整体盘活;公开竞拍,新会汽车总站旧址“三旧”改造地块溢价超1.5亿元。

二、整合重组提高效能。整合4家建筑规划公司为勘察设计集团,推动1家企业扭亏为盈。整合6家国有老牌物管公司为江发服务公司,新增服务项目超70个,物业服务板块营业收入突破5000万元,净利润约415万元,同比增长75.4%。重组8家资产管理业务企业为江发资产公司,2023年节约运营成本约100万元。

三、创新激活招商潜能。突破“租售”传统模式,结合侨乡文化资源优势和“狂飙”热度,携手岭南商旅集团在长堤风貌街打造精品高端酒店。创新采用“建设—出租—回购”模式,与深圳丁旺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新会区大泽镇产业园项目,力促资产运营和产业招商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商业名片。

市供销社以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主线,聚焦网络化布局、专业化服务、合作化联农、数字化赋能,全方位推动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。

一、注重网络化布局。健全农资农技流通服务网,建成3个农资储备仓、424个基层农资经营服务网点,组建5支农机农技服务队,做好绿色农资储备供应和农机农技服务响应。提升冷链流通服务网,建成6个大型公共型冷库、5个县域冷链物流储配中心和15个镇村冷链物流储配仓、20多个田头冷库,总库容量达19.5万吨。打通农产品产销对接网,建成9个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、10家农产品旗舰店、90家社区连锁店、4家直供配送平台,农产品年配送营业额近4亿元。完善日用消费品流通网,建成8家消费品经营企业、520个消费品经营网点,打造集电商销售、物流配送、金融代办、农资农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服驿站29个。

二、注重专业化服务。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,以“县域服务平台+乡镇服务站+村助理+农户”模式,推广统防统治、土地托管、撂荒地复垦等种植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,年服务面积近600万亩次。全省率先实现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组网运营,打通马铃薯、鳗鱼、禽蛋等特色产业全程冷链服务,冷链服务年营业额13.87亿元、增长415.2%;建设粤港澳大湾区(江门开平)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出口基地,开设线上线下江门名特优新农产品馆,加快“土特产”发展。

三、注重合作化联农。壮大基层联农组织,完善7个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,分类升级改造59个镇级基层社,新建村级社15家、助农服务平台(中心)15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、镇村农服驿站29个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3个,联结农户4万户,开展“1个县市+10个乡镇”“社村”合作助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。育强社有企业,组建全省首个省市供销社股权合作的江门市供销集团,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、农产品流通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三大业务子公司,做强全市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。

四、注重数字化赋能。在台山等粮食主产区应用“粤供销农服”,实现4个镇共12万亩水稻田数据全覆盖,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,促进农药化肥减量。在6个大型公共型冷库推进冷链物流园区数字化管理,提升冷链仓储、物流、交易一体化运营效率。搭建新会陈皮产业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,开展智能化监测和质量安全溯源,服务柑农7000多户。全面开展数字供销试点,新建42个“供销D站”数字平台,搭建高效便捷的产销对接新渠道。

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杜阮凉瓜的核心产区,近年来,该村通过做大乡村市集、搭建凉瓜大棚、引进凉瓜加工厂、办好产业服务公司等方式,大力发展“凉瓜经济”,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先后获评广东省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、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、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村等称号。

一、突出产业特色,建“富民”堡垒。组建凉瓜合作社,进一步打通凉瓜种植、产品加工、研发、销售等产业链上、中、下游各领域和生产销售环节,做大做强集体经济。目前,上巷村凉瓜种植户由原来的26户增至68户,种植规模由零散种植扩大到135亩,年产量提高到10万斤,销售价格上升到每斤15元左右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59万。

Categories:

No Responses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